医学生懂病 更要懂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7-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图为齐医学生正在参加临床技能大赛。李佳贺 摄

    开栏的话

  在现今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大学尤其是省属地方高校逐渐被工具化、同质化,其人文性、特色化被遮蔽。因此,如何在充分理解大学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之间区别的基础之上,走出一条省属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之路,并使之与当地区域文化相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期,基层新闻版特别推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系列报道,宣传部分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以飨读者。

    校门的“七神柱”,讲述着世界性医药标识来历的“蛇仗”传说,16道气势宏大的“大医文化时光隧道”,诉说着32位中外著名医药学家的生平事迹,校友赠送的“大医精诚”刻石,昭示着齐医的人才培养理念……漫步在齐齐哈尔医学院的校园里,处处能感受到浓浓的“大医文化”特色。

    这种旨在以大师、大爱熏陶培养“大写”医学生的校园文化,正是学院实施“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出体现,更是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近日,记者走进这所地处祖国北方边疆、拥有70年办学历史的花园式大学,感知齐医人自强不息、锐意改革的点滴。

    医学教育应突出人文精神

    近年来,病人辱医、医闹肆虐等极端事件频发,这让从1982年开始便一直与医学打交道的齐医校长刘吉成感慨道,一个千百年来备受崇尚的治病救人行业,时下却倍受诟病,医患关系似乎降至冰点。

    “这里尽管存在诸多社会原因,但作为培养高等医学人才的大学,首先要内视自身的办学理念,省思自身的教育过程。”刘吉成说。

    在刘吉成看来,近年来高等医学教育快速发展,但医学教育模式比较僵化,人才培养过程像流水线,医学生被当作产品,被批量生产,而缺乏医学职业情感、人文情怀的培育。

    问题就是出路。这种反思为齐医的医学教育找到了方向,医学院校就应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写”的医学生。

    2010年,恰逢齐医被评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立项单位,学院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优势特色专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

    从2010年开始,齐医便开始提出并实施“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新路径。

    所谓“三导向”指的是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养成。

    刘吉成说,“三导向”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齐医多年办学经验的系统梳理,对传统的德智体美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化认识,旨在培养面向21世纪的合格医学生。

    一场以职业精神、执业能力、社会适应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改革在齐医全面铺开。

    人文教育持续五年不断线

    构建“三导向”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在全人理念指引下的课程体系改革。在齐医,所有的大一新生从一入校门就要上一门基础课程《医学生成长导论》。

    翻开这门课的课表,记者看到,这门课上课的教师达到了11位,而且来源广泛,有二级学院、行政处室等。这门课向新入学的学生详细介绍了医学的本质是什么,医学的发展状况怎样,如何学好医学知识,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等,让医学生一入校门便明确了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做什么,怎么做。

    不仅如此,目前该校评估中心正在设计医学与人文课程。这门课最大的魅力就是把医学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分散到各门专业课中,使人文教育5年不断线。高教和质量评估中心主任云长海介绍说,由原来的两三个品德老师讲变成了所有专业教师讲,在专业课中植入人文教育,学生更易接受。

    此外,学院还开展了医学生誓言“四宣誓”“持续体验”等教育活动,将医学道义和对病人的同情心教育渗透于各类课程和活动中。

    在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模块中,课程的整合力度更大。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更注重基础知识教育、临床医学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于一体的专业素质培养。

    2008年,齐医设立了教学改革实验班,以“器官系统”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公共卫生教学体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以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为主体的科学方法教育体系,推进“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

    以反思精神推动系统改革

    “‘三导向’人才培养改革,给我们最大的办学启示就是以反思精神推动系统改革。”刘吉成说,这种启示引领了我们的办学,渗透到学院的方方面面,触发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化发展。

    以病理中心为例,齐医把原先仅是教学部门的病理教研室和三个附属医院的病理科合并,建立了一个法人实体单位,推行基础教师临床化、临床教师基础化,实现了医、教、研一体化。

    病理中心主任李春旭说:“在原先的体制下,诊断精准、联合诊断等都无从谈起。大家都是各管一摊,很难合作、很难提高。”

    李春燕,是齐医二附院的病理医生,特长是乳腺方向。现在,她多了一个身份就是病理中心的教师。

    “目前,我已经申请了4个课题,准备把我在乳腺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变为学术与科研,传给更多人。”李春燕说,原先想得更多的是治病救人,现在觉得把治病救人的能力传给更多人,她的人生价值实现了一次飞跃。

    在系统思维的指引下,校内资源得到了整合,校外资源同样可为我所用。非隶属附属医院,是齐医的又一大创新举措。

    一般情况下,医学院与附属医院都是隶属关系。因为涉及人事、财政等,附属医院毕竟有限,致使许多医学院校都面临着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实际困难。“因此,我们就想能不能在不涉及人事、财政关系的前提下,将地方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转化为医学教育资源,于是非隶属附属医院就诞生了。”刘吉成说。

    目前,齐医的非隶属附属医院达到了7所。“我们双方有三年的‘蜜月期’,只有在经历了不断的磨合,最终才能牵手成为非隶属附属医院。”刘吉成说。

    在回答记者关于靠什么吸引这么多非隶属附属医院时,刘吉成一语中的:“靠的是齐医‘大医文化’的多年感召,当然,也要有法律层面的契约。”

    “‘三导向’的点滴努力,换来的必然是学院特色发展的蝶变,校园文化也被注入了时代意义,变得熠熠生辉。” 刘吉成说。